塔吊租赁资讯
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生态休闲商务名城,正在京津之间加速崛起。穿行在廊坊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之间,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醉人的绿,回荡在耳边的是广大市民赞叹城市变化的欢声笑语,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规划先行、拆建并重、关注民生、经营城市。2008年以来,廊坊市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城区拓展、道路畅通、生态环保、功能提升、精品建设等六大工程,总投入达1200亿元。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的相继竣工,城市的现代气息更浓,人居环境更美,产业承载力更强。在2009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高峰论坛上,廊坊被评为“共和国六十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之一。
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全面提升产业承载力
“廊坊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历史性、跨越性、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刻,不大进就要大退。”面对全国各地城市的大发展,廊坊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
坚持站位高端、规划先行。廊坊市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地段控详规的基础上,去年上半年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铁廊坊站区域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明珠商业中心区域城市设计》等33个专项规划,下半年又完成了6大类159项规划设计。大力度、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关注民生。2009年,廊坊建成经济适用房2310套,筹集廉租房1482套,在全省率先全部解决了城区低收入家庭和农村无力改造危房的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全面推进周各庄、银河棚户区等老城区的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城市建设亮点频现,宜居指数持续提升。2009年,廊坊市实施了总长21公里的迎宾大道工程。金光道以高标准、多方位、全要素的改造,成为全省的样板街工程,创造了街道景观整治和提升改造的“金光道模式”。同时实施的景观林带、街道绿化、游园精品等一系列园林绿化工程,让城市更绿更美。目前,市区新建游园15个,总数达到92个,两年新增绿化面积42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15.1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到341天,其中一级天74天,位居全省第二位。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以拆迁整治、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三大战役为核心,廊坊去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8亿元,是建市以来城建投入最多的一年。同时,拆除各类建筑431万平方米,占既有建筑面积的16%以上,腾出土地7496亩,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腾出了空间。
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2009年,廊坊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264项,同比增加394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项目占到了86%。随着富士康产业基地、新奥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大批优质项目的竣工投产,廊坊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53.1%,占全省同行业的33.4%。
大规划、大建设,搭建城市功能空间主框架
“廊坊未来发展的追求,还缺乏有力的城市支撑。”市委书记赵世洪、市长王爱民这样认为。
今年,廊坊再出大手笔:突出拆迁改造、项目建设和综合整治三大任务,积极构建城市特色风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拆建结合、以建为主,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吸引资金、聚集产业,综合治理、统筹城乡,确保超额完成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是廊坊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关键阶段。围绕完善功能、保障民生、城市发展,将投入800亿元全力实施规划提升、片区改造、中心区改造、住房保障等10大项、100个子项工程。
主城区将集中精力优化城区布局,推进“一轴(城市南北绿色步行轴)、一廊(京沪高铁生态廊)、两环(环城水系、环城奥林匹克公园)、八大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交通枢纽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体育中心、行政服务中心、龙河次中心)”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为加速构筑“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主框架夯实环境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