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租赁资讯
从传统的农业县,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九位,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增城以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漂亮转身,在变与不变的抉择、在舍与得的平衡、在进与退的拿捏之间,演绎出一部奋斗与果敢的传奇
南方日报记者郑佳欣
初春的岭南,阳光明媚。85位四川省汶川县的基层干部风尘仆仆地踏访增城。
从整洁靓丽的西南村到机器轰鸣的增城工业园,从草长莺飞的鹤之洲湿地公园到蜿蜒城乡的自行车绿道,一行人马不停蹄,观察着、思考着。
增城的魅力在哪里?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能给其他地区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寰球几乎同此凉热,而增城却颇有“逆风飞扬”之势:2009年生产总值570亿元,增长14.3%;工业总产值1268.17亿元,增长16.62%;财政总收入117.37亿元,增长14.52%。
从传统的农业县,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九位,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增城以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漂亮转身,在变与不变的抉择、在舍与得的平衡、在进与退的拿捏之间,演绎出一部奋斗与果敢的传奇。
变与不变———三大功能区,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
记者驱车增城看到,南部厂房密布的工业区,工地上塔吊长臂飞舞;穿过住宅小区星罗棋布的中部城区,展现眼前的是宽敞气派的广场、亮丽的学校、繁荣的商业街和随处可见的文体设施;再到绿意盎然的北部山区,恍如来到世外桃源。
“7年前,增城是‘嘛嘛地啦’。七年弹指一挥间,增城从南到北三个功能区到处都是‘好靓’、‘好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8年到增城调研时生动评价长期“嘛嘛地”(粤语“一般般”)的增城发展之变。
上世纪90年代,增城一度步履维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式发展让增城从群雄并起的珠三角逐渐“掉队”。
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春雷响彻南粤,增城顺势而变,摒弃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GDP,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
功能区如何划分?有据可依———南部区位好,工业基础好,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好,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变了。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12.68,-0.33,-2.54%)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这里成为增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
中部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变了。这里办起了七八所大学,现代化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应有尽有。短短3年间,增城的房价已翻了一番,很多优质的生活小区超过一半的住户来自珠三角地区。
在北部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则以“不变应万变”。这里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拒绝工业,坚持“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发展生态旅游和度假休闲产业,强劲带动绿色崛起。在政策的鼓动下,北部的农民“洗脚上田”各显神通,腾出土地大办农家旅馆,靠环境“吃饭”。
在变与不变的辨析背后,是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新思维。三大主体功能区互动互补,推动了社会协调发展。南部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既发展了先进制造业,又带旺了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部抓城市环境建设,为南部营造了一流的生活环境,也为北部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载体;北部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中南部地区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舍与得———
1000平方公里,从拒绝工业到超越工业
在增城沿绿道骑车而行,春色扑面而来。路旁有满眼苍翠的树林,连片的青草,行车经过,惊起几只野鸟。绿道两旁,一个个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散落其间。东境村口水塘碧波荡漾,荷叶浮于水面,青山之前坐落着古朴的民居。
以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三大绿道为“藤”,以沿途一批美丽乡村和知名景点为“瓜”,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乡村“低碳”游,在努力打造“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增城,忽似姹紫嫣红开遍,磁铁般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珠三角各地的游客。
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说,就是要通过“藤上结瓜”的方式,把绿道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绿色经济发展之道。
正如前来参观考察的佛山市南海区党政考察团所评价的那样,绿道把农产品(14.30,-0.27,-1.85%)变成旅游商品,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绿道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带动了沿线村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兄弟从思想上、生活上和生产方式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绿道仅仅是当地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不少城市纷纷在城区退二进三,增城则在北部山区退二进三。按照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增城在北部山区画下一个圈,约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拒绝所有工业项目。
此举出乎不少专家意料。在厂房林立、寸土寸金的“世界车间”珠三角,1000平方公里土地不搞工业,增城的坚守与执著,弥足珍贵。
当广州钢铁集团公司来小楼镇考察投资建设15万吨有色金属项目时,小楼镇忍痛将这块“肥肉”让给了增城南部的工业园区,传为一时佳话。
坚守不是固守,背靠优势自然资源,手握制度保障的“尚方宝剑”,增城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利用,彻底颠覆农民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
增城迈出了创造性的一步,提出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在全市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
公园化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昔日的鱼塘“变身”景湖,昔日的荒山石山建亭台楼阁、栽花种树成了公园,曾经的穷山僻壤摇身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景区,6家珠三角地区的五星级酒店扎堆增城山旮旯里……
在增城北部生态旅游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日益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田”,在商贸、旅游等领域施展才能,成为增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最快最直接的受惠者。
|